千千小说网 > [快穿]皇后进修系统 > 第43章 明孝宗张皇后(九)

第43章 明孝宗张皇后(九)

作者:叫我清穿大炮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千千小说网 www.qqxs.me,最快更新[快穿]皇后进修系统 !

    钱的问题,难倒多少英雄汉。朱佑樘也不例外。

    当然,皇帝本身的待遇还是很富足的,但是纵向一比较,朱佑樘和阿娇这对小夫妻,可算是明朝开国以来最穷的帝后了。

    小王子,自称为大元汗,可谓是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部族里面出现的最强的一个对手,对于明朝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然了,目前对于明朝还有时间。小王子和朱佑樘一样,也是刚开始亲政,而蒙古各部的斗争,目前还没有特别明朗。

    小王子是来做什么的呢?其实和朱佑樘一样,他也很缺钱,他是来打秋风的。

    蒙古人打秋风的方式,和汉人的有很大区别。小王子玩的这一手,更是披着文明人的外衣和你耍无赖——派一大批入贡的人马,入京沿途烧杀抢夺,还准备长期赖在河套地区,霸占这块肥美的土地。

    “大元汗”的自称是强烈的挑衅,带着一大批人马跑到中原地区扰乱大明秩序,这一套也并不陌生,成化朝的时候就已经玩过很多回了。

    当然了,小王子目前的实力也只能骚扰一下边关,打打秋风,还没有到那种能威胁到边境安危的程度。这一点朱佑樘心里清楚,小王子心里也清楚。

    朱佑樘的心里是很气愤的。然而兵部尚书余子俊,相当懂军事的马文升,私下里和他交过底:这仗没法打。户部尚书李敏也和他交过底:这仗没法打。

    除了钱的问题,再有就是兵。土木堡之变,把整个大明的兵力消耗了大半,此后国家缺兵的时候,都是采用的募兵的方式。

    朱元璋最初设置的卫所制度,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卫所的士兵又要种田、又要打仗,还长期受着压迫,因此逃丁不计其数。而且卫所士兵的战力也是很难保证,一代不如一代。

    募兵制度当然有好处。饥荒、洪水,流民很多,其中的壮丁募兵,给予部分钱粮补贴,家里人口还能得到安置。而募兵得来的战力,比卫所这种长期压迫下的兵力,要强了太多。

    募兵制度千好万好,然而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度时,说的一句话就能把它战倒:“养百万兵,不花百姓一分钱。”归根结底还是军费的问题。卫所的兵是要自己种田养自己的。

    不过朱佑樘是一个相当负责任的皇帝。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是一代代皇帝累积下来的,朱佑樘大可以这样得过且过下去。

    毕竟明朝目前局势还没有坏到不可救药的程度,缺钱,可以把几年的赋税加在一年里征收;缺兵,大可以到处抓壮丁填补。但是朱佑樘为了大明以后的发展,还是硬着头皮,要从根源上给这个国家“治治病”。

    -------

    国库问题、军事问题、外交问题,一样样排队来吧。

    阿娇深切地觉得,大明的管家婆真是不好当。想当年做汉武帝皇后的时候,那大手笔,出手阔绰得不行。现在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虽说阿娇现在对着那些金银珠宝也不太感兴趣了,但也还是不太适应。

    比如,成化朝宫里养的珍禽猛兽,现在怎么处理?养下去,会让宫里伺候的人折损在猛兽爪下不说,还要花费不少的银钱;不养下去,怎么杀?新皇刚登基,滥杀总是不好的。

    这个问题摆在朱佑樘面前,朱佑樘对着阿娇说道:“不管他们,让他们饿死吧。”

    阿娇心道:这就是朱佑樘的处世哲学。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但他心里又是真的豁达,对于什么能宽容,什么不能宽容,其实有一杆非常精准的秤。

    但是总归他还是不够狠。许多事情,在两可之间动摇的时候,他就会偏向比较温和的那一边。和这样脾气的人相处是很愉快的,但是朱佑樘做皇帝,还是少了一分强横的感觉。

    阿娇先前建议了朱佑樘,让宫里的太监宫女们,识字的没事就多抄抄经书,,这样积攒起来,心诚则灵,而且抄一定的数量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既节省开支,又能达成向佛祖、太上老君虔诚的祝愿,总比大兴土木来得好。

    而且这样的事也有理论支持。中土的佛教和道教,苦修的和尚道士很多,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的在民间修德行善,有很好的名声。周洪谟介绍了几位这样的大师给朱佑樘,让他们讲经论道,然后一同修订了祭祀、做法的规矩,就大大缩减了开支。

    但是再要从后宫里省点什么,还真是省不出来了。朱佑樘皱眉道:“那小王子实在可恨,竟敢如此挑衅。一千五百人进京,他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阿娇冷笑道:“那个小王子一听就不是善茬。鞑子的铁木真,当年也是隐忍多年,最后报了夺妻之恨,一举崛起。这个小王子如出一辙,少年丧妻,汗位不稳,还有瓦剌人虎视眈眈……”

    朱佑樘恨恨地道:“梓潼说的有理。这样的人物,鞑子要几百年才能出一个,实在是不可小觑。”

    阿娇说道:“朝堂上的事,妾身不懂。但是这笼子里的猛兽,还是早点杀了为好。皇上仁慈,不忍心直接动手。但是近几日,那些猛兽没有东西吃,费尽力气向外钻,好些个太监都因此受了伤。这样的恶兽一生不知犯下多少罪孽,多活一天都是不好的。”

    朱佑樘明显感觉到,最近阿娇有所不同了。以前阿娇都是比较温和、规矩的形象,而自从怀恩过世那段时间之后,阿娇也开始流露出了一点强硬的本性出来。出乎朱佑樘意料的是,虽然他对着跋扈的万贵妃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对阿娇这样的转变,他心里反而是欣喜的,好像和阿娇的关系突然拉近了一般。

    对于阿娇来说,本性实在憋屈了太久了。自从被关进长门开始,阿娇原本身上那种棱角都慢慢地被磨平。然后这几辈子虽然也到过位高权重的地位,但毕竟面对的皇帝心眼都是一大堆,除了在宋朝对着金人可以放几句狠话之外,其他时候还是得以和蔼可亲的形象出现。

    随着几辈子的修养,阿娇原本比较骄纵的那一部分,也渐渐成熟了起来,但是阿娇骨子里还是相当“硬”的一个人。也是遇到了朱佑樘,才能让她稍微放纵一下这部分的性格。

    历代帝王,无论是昏聩、平庸还是精明,多半在本质上心眼都比较小。其实就算放眼到整片华夏土地上,真正的心胸宽大的人,又能有几个?

    所以阿娇十分佩服朱佑樘的就在这里。这种胸襟,不是因为朱佑樘在朝堂上,能忍受那么多说话难听的老臣和言官;也不是因为他赦免了万贵妃家人的性命,而是阿娇冷眼旁观了朱佑樘对着兴王的态度。

    兴王是朱见深的第四子,也是朱佑樘最年长的弟弟。兴王是确确实实威胁到朱佑樘的太子地位的,当初就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大臣、太监以及万贵妃,在朱见深的耳边说他的坏话,说兴王的好话,让朱见深下定决心废除他,当然最后没有成功。

    兴王的生母邵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可想而知。邵妃不光生了兴王,还有雍王、岐王。这几个弟弟比朱佑樘至少都小了六岁,因此现在都还在宫里生活着,没有去就藩。

    朱佑樘不光没有对着这几个弟弟下手,反而对着他们特别好。朱佑樘和阿娇自己率先缩减用度,但是对着几个弟弟,还是有求必应的。朱佑樘现在还没有儿子,根据明朝兄死弟及的这个制度,因为朱佑樘的四弟、五弟都是邵妃所生,阿娇不相信邵妃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平素在宫里,阿娇对着邵妃也是百加防范。

    这也是朱佑樘和阿娇的一个很大的分歧的地方。阿娇一般不会对着丈夫的孩子下什么手,那是因为不管怎么样,自己都是嫡母,一个孝道的帽子压在上面,历史上过的好的皇帝嫡母有很多,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对于丈夫的兄弟就不同了,尤其朱佑樘的十来个弟弟都生活在宫里,阿娇看得十分膈应。

    邵妃的小动作,阿娇都捉到过好几回了,但是左右暗示,朱佑樘还是放任不管。但是朱佑樘加强了太监和宫女的监管和控制,倒是让邵妃有心无力,看着朱佑樘能意识到后宫倾轧的危险性,保护好自己,阿娇暂时也搁置了争议。

    在这个问题上,阿娇是比较佩服明初的那个张皇后的做法的。明初的几个皇后,徐皇后阿娇是佩服已久,但是无缘得见,而张太后阿娇和她打了多年交道,她的心思缜密,而且对朝政也非常通晓,朱瞻基当年还是很孝顺,国家大事经常要询问自己这个母亲的意见。

    而张太后奉行的就是当狠则狠,从她对付自己丈夫留下的一堆庶子就可以看出一二来。李贤妃的三个儿子都活得战战兢兢,尤其是庶二子,年龄夹在张太后生的嫡长子和嫡次子之间,最后憋屈到以打人为乐趣。郭贵妃更惨,生了三个儿子自己还被殉葬,一路打压,三个儿子最后都是无子国除。

    阿娇倒不是要逼着朱佑樘杀害自己的弟弟,如果真的那么做,他也不是朱佑樘了。但是好好敲打敲打他们,多立点规矩,总应该是必要的,尤其是那个邵妃。阿娇不相信这些人真能被感化。

    历史上朱佑樘对着兴王那么好,结果兴王的儿子嘉靖一点也没感念这份恩情。邵妃在历史上就一直活到嘉靖朝,一点也没看到她为历史上的那个可怜的张皇后说过情,再加上兴王的老婆蒋氏,几个人进宫之后就作威作福,让阿娇对着邵妃这一系的人,天然就没有任何好感。

    而且邵妃的小动作,也开始触及到阿娇的底线。阿娇觉得说不通朱佑樘,就把这件事情悄悄地告诉了王太后和吴废后。

    王太后和吴废后两人,自然是站在阿娇这一边的。朱佑樘排行第三,他的几个弟弟里面,老四、老五和老八是邵妃所生,老六、老七、十一是张德妃所生,这两个妃子都活得好好的,也就是说,一旦朱佑樘现在出什么岔子,一定会再出一个太后出来。

    朱佑樘对着王太后、吴废后视如亲母,一方面是他品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为朱佑樘生母早逝。如果换了朱佑樘的弟弟,人品比不过朱佑樘不说,还有个生母在旁边,王太后、吴废后的日子肯定远不如现在舒服。周太皇太后倒是无所谓,毕竟谁上位都是她的亲孙子,但是吴废后比王太后更着急一点。原因是吴废后是因为照顾了童年的朱佑樘,才有这份回报的。

    吴废后本身性子就比较刚硬,王太后管教几个太妃是分内的工作,两人一起发力,很快邵妃就开始“生病”了。

    邵妃自己不清楚生病是怎么回事,只当做是受了春寒。但两位老娘娘都知道这事情瞒不过朱佑樘,索性挖掘了许多邵妃当年在先皇时期,如何拉拢奴才、讨好万贵妃、陷害朱佑樘的事情出来。两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朱佑樘很久,另外还教育朱佑樘,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入口入鼻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另外就是早日生个儿子出来。

    朱佑樘知道这又是阿娇的功劳,这日在坤宁宫就叹气道:“这又是何必呢?”

    阿娇说道:“皇上爱护兄弟之心,妾身不敢忘。只是邵母妃行为过界了,两位老娘娘也是好意,以后她也能安安稳稳去就藩做个老太妃。”

    朱佑樘道:“朕知道是你害怕朕心软。朕哪里不知道邵太妃做了什么,只是她也翻不出什么事来,看在几个皇弟的面子上,不和她计较罢了。”

    阿娇说道:“这事还是吴娘娘教导的。她说有些事情,只有趁早做了,付出的代价才会更少。”

    朱佑樘想了想吴废后这辈子的经历,就是败在了这条上,一做了皇后就向着万贞儿下手,想必就是抱着这种心思吧。但是她还是从来不后悔,果然是将门出身,老了老了,性子还是原来那样!

    罢了,终归一个邵妃,远远比不过剩下几人在朱佑樘心里的分量。在这之后,朱佑樘也不再插手这些事情,任由两位太后发挥了。

    ------------

    话又说回到小王子身上。因为猛兽的事情和邵妃的事情,多多少少让朱佑樘受到了一些行事作风的影响。他本来对着那封“大元可汗”署名的文书就头疼不已。打仗,国力、兵力都不足以支撑;同意,又太耻辱了,也损国威。

    李敏、余子俊、马文升都发表过了意见,原本朱佑樘觉得已经足以下结论了,但是现在又觉得不够,于是把王恕、丘濬和谢迁又叫了进来。

    丘濬和王恕,虽然在《大学衍义补》的问题上一直争吵不休,然而碰撞制造火花,两人倒是在很多事情上,挖掘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谢迁的观点最明确:斩草除根。小王子必须早点消灭掉,他的成长经历和成吉思汗有点太过相似,成熟之后,一定会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丘濬则是从经济的角度上分析了一通:“自古以来的胡人,若是真有能力,就会直接扰我边境。如今鞑子陈兵在大同城外,不过是虚张声势。鞑子连年内乱,肯定需要补给。他文书如此强硬,不过是在试探。”

    王恕则是补充道:“鞑子可恨又狡诈!一千五百人入贡,这算盘打得太精,真当大明怕他了不成?再说他能有多少本钱?小心自己牛皮吹破了!”

    最后决定性的一句话,出在周洪谟的身上。说来也巧,周洪谟原本是在汇报修祀典的事情,然而朱佑樘正巧一直在思考此事,问到了他的意见。周洪谟说道:“微臣对军事了解不多,然而对佛教还是有所见识。近几百年,藏地和漠西的蒙古部落接壤,而漠西和漠南的蒙古部落又分分合合,然而无论是藏人还是蒙古人,都信奉佛教。藏区那里,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过世之后,红教、黄教之争愈发严峻。而漠西的蒙古部落,又多有掺入其中。蒙古人自几百年前开始信奉佛教,目前佛教的影响力很大。”

    朱佑樘却隐隐有了一个想法。宗喀巴大师当年的大弟子释迦智,受封大慈法王,据说的确是一个佛法高深之人。几次进京朝见,得到当时永乐、宣德二帝的高度赞颂。

    大慈法王在中土宣扬佛法,有好几个大师都挂名在他名下。宗喀巴在佛教里的影响力极大,他的小弟子前些年已经过世,因此大慈法王的弟子,相当于宗喀巴的第三代首席传人,地位很高。

    朱佑樘一方面让周洪谟搜集人手,入藏联系目前藏区里宗喀巴的传人;另一方面,则是以大慈法王亲传弟子的名义,召见小王子入京入贡,探讨佛法。并且声明,只要小王子亲自前来,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将由高僧弟子亲自去引领他们。

    这一招也是试探!小王子敢不敢来?朱佑樘再没有什么妇人之仁的想法,只要小王子敢进京,朱佑樘就能保证他不能活着回去。

    小王子当然不敢来。他目前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若是他去了,两个小娃娃被人控制不说,说不定最后还会利用孪生子这一点,让兄弟俩自相残杀、反目成仇。

    然而朱佑樘是打着探讨佛法的旗号,小王子不去,那就是对黄教的蔑视,就是心不诚的表现。漠西的蒙古部落受到黄教影响更深,必然加深两者之间的隔阂。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漠西好多在青海一代的蒙古部落首领,都已经受到了各式各样高僧的洗脑感化。

    ------------

    阿娇得知了这一消息,只能感慨着,佛法无边啊!因为元朝时期,蒙古人开始信佛,让他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弱点。毕竟蒙古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机会,开化程度低,野蛮程度高,宗教对着他们有着很高的约束力。康熙的时候,内蒙、外蒙还分别有两个活佛,尽管权力不算大,但是对于草原也有极大的精神影响力。

    小王子灰溜溜地走了,边境问题暂且松了一口气,可以开始考虑国库的问题了。

    其实目前的国库收入,因为抄了好些个侍奉官的家,已经算是小有丰裕了。然而对朱佑樘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最大的问题,还是交换物的流通。无论是盐还是粮,运输过程中,都肯定会有损耗。商人需要以粮换盐,以物易物的方式,实在是有太多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卫所逃丁太多,军队的口粮从哪里来?目前看来,只能拨给军饷,从当地直接购买这一条路。因此军费开支,必须要写进每年的财政规划里。

    丘濬是一个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很多都略显飘渺,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王恕这个老头,能被他说服一部分都已经很不错了,让他选清廉的干部,是拿手好戏;让他来做经济顾问,这稍微有点强人所难。

    丘濬略微有了王恕的一些支持,稍微有了点儿底气。但是最大的阻力却在徐溥那儿。徐溥是忠实的朱元璋拥护者,凡是要对太祖时期的制度进行改革,他几乎都要提点反对意见。丘濬的那一套里,他就抓住了一个“商”字,于是开始对丘濬进行各式各样的批判行动。

    所以最后出马的,还是刘健。刘健不是迂腐的书生。明朝到了这个时期,儒家已经不是一味的程朱理学、一味的八股之上,被元朝毁灭以及在南宋亡国时殉国者的那些思想,又开始复苏了起来。而刘健学的这一派和以前都很有不同。他的老师是河东学派的薛瑄,主张的是“实学”,因此他的观点、建议都很务实。

    刘健建议的,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要清查目前全国上下的商贾。

    因为朱元璋重农抑商的举措,让明朝从商的人很少,但并不是没有。而且正因为从事的人太少,一旦坚持了下来,就很容易做大,而明朝的商业税又低的吓人。刘健认为,这些人因为在民间垄断,而且也和权贵等勾结在一起,欺上瞒下,需要先进行一批重新整合才行。

    这点无论是徐溥,还是丘濬,或是中间派的王恕,打酱油的刘吉,都没有意见。因此这第一步,就这么走了出去。

    ------------

    而在后宫之中,阿娇则是向朱佑樘建议了一件事:削藩。

    明朝的藩王已经没有多少权力,所以朱佑樘原本不想动他们的。然而阿娇把一家人的家庭生子情况摆在朱佑樘面前的时候,朱佑樘还是坐不住了。

    这家人说来,是和朱棣这一支关系最近的周王。其实周王在最初的时候,算是给明朝的宗室亲王开了个好头,编了很多医学、药草的书籍,编书这一项,大概算是明朝藩王能做的事情里面,最崇高的之一了。

    然而到了这一支的周惠王,就完全不同了。

    周惠王是成化二十三年袭封的,当时朱见深还在世。

    他这人没什么本事,但是有一点不同凡响,就是生儿子。

    周惠王今年又生了俩儿子,报上来请朱佑樘起名。算了算,周惠王目前已经有二十五个儿子了,虽然死了几个,但是总数量仍然保持在二十个以上。

    阿娇给朱祐樘算了笔账。周惠王是亲王,他的世子肯定要袭封亲王,然后还有二十个儿子袭郡王,郡王的俸禄是两千石,那么合起来又是四个郡王封出去。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按照这周惠王的生儿子能力,他的儿子估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阿娇按平均一个人生十个儿子算给朱佑樘看,就能发现几十年内,周王这一系会膨胀到什么程度。

    朱佑樘一看,头都要爆炸了。二十五个儿子!朱佑樘很无奈地说道:“这是祖制,已经是永制了,太祖年间就定下的。如何能改呢?”

    阿娇狡猾地笑了笑,指了指名单上的第十五子说道:“太祖还曾对子孙有过训导。不遵守太祖训导,这可是大罪。”

    朱佑樘也眨了眨眼睛。

    作者有话要说:猛兽那件事情,《治世馀闻》里有记载,个人觉得这件事很看得出朱佑樘的性格

    大慈法王的弟子是杜撰,不过明朝后期的确曾试图通过宗教来抑制蒙古部落

    周惠王这一家不但生得多,历史上还有非常极品的事情……下章会扒

    今天好肥的一章啊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