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民国战神 > 第401章 :亚洲新秩序

第401章 :亚洲新秩序

千千小说网 www.qqxs.me,最快更新民国战神 !

    1922年在世界各国的裁军浪潮中到来,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的裁军,使得世界局势看起来,一时间和平了许多。

    这样的和平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这个时候,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个时候不像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还勉强能够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英国人的脸早就被打肿了。

    英国的软弱,被世界各国看在了眼里。

    起码在全球,英国在亚洲已经无力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亚洲的真正霸主变成了中华民国。

    中国因为历史悠久,古代有识之士就发现,这天下是归一才不会乱。如果天下未能归一,那肯定要出乱子。

    此时的世界,就是一个缺乏全球霸主的状态。

    危机重重的是欧美世界,罗斯柴尔德财团勉强的压服了德国容克贵族阶级,以及美国各大财团。

    德国容克财团和美国各财团早已不想受罗斯柴尔德财团支配,当财富对他们来说只是废纸的时候,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出了长生不老,那就是世界霸权。

    拥有了世界霸权,意味着能有更多的资源,能满足更大的*,并且能让自身的地位永固,美国财团正是有着这样的野心。

    而德国因为国家太小,急切的需要开拓民族生存空间,德国财团利用这种心理,鼓吹民族主义,试图以工业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得更大的商品市场和更庞大的资源,然后用工业技术优势,成为世界霸主,让地球在德国人手上随意转动。

    罗斯柴尔德财团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时候的罗斯柴尔德财团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观念。

    罗斯柴尔德财团依旧醉心于金融敛财,而金融是不产生财富的,只是财富分配环节。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华民国因为在生产力和生产规模上的发展,财富总量正在不断的增长。而罗斯柴尔德财团就算是靠金融聚敛了再多的财富,在战争中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发动。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明代的《客商规鉴论》就有所阐述,财富这个东西,放贷之类的金融尽管容易发家,但是没有力量可以调动。

    因为罗斯柴尔德财团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并不是很注重英法的工业发展,而战后的德国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为了让德国能够还得起钱,罗斯柴尔德财团又让德国的工业有所发展,毕竟德国人要有大量的生产,创造出足够的财富,才可能还得起钱。

    这导致德国的工业规模将不断的变得更加庞大,甚至是超过英法。而美国因为其庞大的国土面积,以及较多的人口,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赚到了钱,加上战后的美国和德国开始在暗中联合,美国的工业体系升级有了德国的帮助,让美国的工业也在飞速的发展。

    最后的结果就是,德国容克财团和美国各大财团所拥有的战争能力,完爆罗斯柴尔德财团。

    商人最怕什么?

    商人最怕的就是强权,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柴尔德财团的金融霸主地位,正是被德国的军事强权所击垮的。

    所以罗斯柴尔德财团就是在走钢丝绳,一直以来,罗斯柴尔德财团都要求欧洲各国实力平衡。

    只有各国实力平衡,才能全部都忌惮于他们的实力,他们才能对各国进行操纵。从而德国战败后,罗斯柴尔德财团又害怕法国占据德国的工业后会成为超级大国,从而只是让德国人赔钱。

    但是德国人没有钱,要想让德国人还钱,又必须让德国人发展。结果也就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柴尔德财团摔下钢丝绳,被德国人屠杀了大量的家族成员,并且没收了大量的金融资产,让罗斯柴尔德财团元气大伤。

    欧美各国当中,德国容克财团肯定是和罗斯柴尔德财团不对路的,而美国财团这个时候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也许会和罗斯柴尔德财团合作,防范中国民族财团取得世界霸主地位。

    但是在东方,中国民族财团却变成了绝对的霸主。

    首先是日本财阀在日本被封锁、轰炸之后已经不足为虑,亚洲最后也就剩下了中华民国的中国民族财团。

    起码,中国民族财团在亚洲做到了天下归一。

    进而,亚洲已经是乱不起来了。

    起码中华民国是立于不败之地,欧美不可能远隔万里跑到中华民国来打仗。唯一的威胁就是苏联,但是苏联已经丢失了大量的版图。

    这个时候的苏联,没有了那么庞大的版图缓冲,以中华民国的轰炸机轰炸距离,能够迅速的打击苏联的工业,进而让苏联失去大部分的战争潜力。加上中华民国在人口以及工业上都有优势,一旦打起来,苏联完全不是中华民国的对手。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转入生产建设状态,最重要的战略就形成足够的工业产能,并且在资源上不被掐住脖子。

    因为英国的妥协,所以印度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将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也可以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大规模的投资铁矿石开采,并且自由建设铁路和港口。

    英国的这种妥协,意味着大洋洲已经在中华民国的掌控之中。

    欧美的海军现在不可能大规模的跑到澳大利亚,美国的海军重建起码得花个几年的时间,所以澳大利亚政府这个时候只能想中华民国妥协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游浩澜抽调财团资金,开始在澳大利亚西部大肆投资矿山、铁路、港口。

    在印度的投资则更方便许多,印度人口多,拥有2。5亿人口,是当今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第一的则是中华民国。所以在印度,只要有钱,就有人给你做事,投资起来也方便许多,起码工人不愁。

    财团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将在三年内开发出两个各可以开采1亿吨铁矿石的矿山和运输能力。

    加起来就是2亿吨的铁矿石供应,可以让中华民国每年炼制将近1亿吨的钢铁。

    钢铁、石油,成为现在中华民国提升生产力的主要资源,石油方面是不用担心了,现在中华民国不缺的就是石油,到处都是石油产地。

    钢铁方面,没有外部输入的话,也还是不缺的。但是本土铁矿石品味太低,大部分是贫矿。而从西域行政区大规模开采铁矿石的话,一旦开采规模太大,则会影响矿山的持续生产。一个100亿吨储量的矿山,每年开采2亿吨的话,这个矿山建设起来之后可以用50年,如果一年就开采10亿吨,那么10年之后矿山就会枯竭。开采10亿吨的产能,和开采2亿吨的产能的建设投入是相差了五倍,而且矿山使用寿命也短了五倍,这样计算一下,损失绝对巨大。

    所以铁矿石方面是中华民国的短板,从世界各地进口铁矿石是肯定需要的。

    只要资源上不被卡住脖子,那么中华民国此时就能疯狂的发展,民众要想富裕起来也非常容易。

    世界新格局的出现,意味着未来,必将要爆发一场大战。

    未来的那场大战,可能是欧美内部爆发战争引发,也可能是东西方的对立而引发。但是中华民国要想取得世界霸主地位,首先要有能力把美国干趴下。只要工业上能对美国形成绝对的碾压,基本上问题不大。就算是不能彻底把美国干趴下,也能把美国孤立在美洲。

    战争一旦爆发,中华民国要想获取外部的矿产生产能力,快速的拿下印度和澳大利亚以及非洲是没太大问题的,所以中国民族财团在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矿产投资都在持续的展开。

    基本上现在中华民国的很多矿产的开采都不再扩大规模了,特别是那些再生速度慢的矿产,基本上都没有扩大开采规模。而是能从国外进口就从国外进口,然后再向世界出口高端的商品。

    因为中华民国在大量进口矿产等原材料,所以欧洲各个殖民国家,现在也都在非洲、南美等地扩大矿产开采规模。

    毕竟开采出来可以卖给中华民国,价格也还算不错,有利益可图。而且用的劳动力还是非洲黑人和南美的混血人,人工成本比较低。

    中华民国通过进口向世界撒钱,然后再通过出口把钱赚回来,实际上就是劳动力成果的交换,因为中华民国出口的是高端商品,所以在这样的劳动力成果交换当中是很占优势的,能用更少的劳动力的生产成果,换到更多劳动力生产的成果。

    例如在工业化生产当中,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大量的工业商品,而一个从事经济作物劳动的农民,一年到头所能生产的东西很可能就是那么几千公斤的东西,而且还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劳动。

    而中华民国的工人可能用十几天的生产价值就换走了一个海外劳动力一年的劳动成果。这就是高级商品输出所能产生的剥削效果。

    在各个经济殖民地也就是这样,各个经济殖民地在中华民国转入生产建设状态后,发展速度也有所提升。

    这些经济殖民地的矿产,当前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都在开发。农业上也是大量种植那些不能进行机械化生产的经济作物,而粮食则从中华民国进口,同时向中华民国出口经济作物。

    工业上,则是给中华民国当代工,以及生产那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而在中华民国,此时因为轻工业很多都分包了出去,所以大量的劳动力开始从事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业、重工业制造等行业。

    中华民国是一个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亿人的国家,要解决大量的就业,自然是要有一些支柱性的东西。

    当前支柱性的东西就是工业生产,以及庞大的工程建设。

    此时的中华民国,几乎遍地都是工程在建设。

    城镇在建设,道路在建设,桥梁在建设,港口在建设,输油管道在建设,水库在建设,灌溉系统在建设,农场、牧场在建设。还有大量的工厂、住房在建设。以及仓库、矿山、林场等等。

    大量的劳动力都在工地上忙碌,进而催生大量的水泥、钢筋生产。而一部分劳动力则负责农牧业生产,生产粮食和牧业产品。能用机械化生产的经济作物也在大量的生产,外加各个经济殖民地的经济作物进口,在粮食、肉类、经济作物上都得到了充足的供应。

    而建设、以及农牧业从业者有了较高的收入的同时,就会催生大量的商品消费。工业商品的供应方面,则是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在从事工业制造生产,大量的汽车、电器,以及生活用品被生产出来。

    经济殖民地则向中华民国出口大量的轻工业产品,不过中华民国也有保留一部分轻工业制造,但是在制造设备上非常先进。

    中华民国主要从事重工业商品制造,出了重工业商品之外,还有生产资料的制造,大量的机械设备,基本上都是中华民国自己生产,出口价格昂贵,很多还是不出口的,顶多只是出口到那些经济殖民地,而且那些经济殖民地的企业不能私自贩卖。

    在此时的中华民国,简直就是日新月异。

    举国上下,到处都是工地。

    城镇化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开始向城镇转移。而那些农村人口尽管没有什么技术和文化,但是工地很多,需要出力气的就业岗位极多,所以没有失业的问题。只要肯做事,工地上的收入比一般的工厂工人的收入还要高。要想在城镇当中拥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和一辆自己的汽车还是很容易的。

    一般在城市中购买一套一百平方的商品房,一名工人只需要支付四年的工资,而在郊区的房子,那就更便宜了。

    而商人和工人同样也在大量投资,因为工人收入不断增长,很多已经有了房子和汽车的工人家庭,则是会选择购买股票和债券保值。

    毕竟随着纸币的大量印刷,食品价格和轻工业商品价格都开始上涨,良性的通货膨胀持续在进行。

    这也像是一条鞭子,在后面赶着人民不断的劳动。

    老百姓一旦吃穿不愁之后,很多时候是不想做事的。只有让他们有危机感,现在吃穿不愁,不代表日后吃穿不愁,还是要继续劳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劳动力不会因为日子好过了,就混吃等死,而不创造财富。

    只是各国在这方面的力度有所不同罢了。

    中华民国自然也不能说不剥削人民,让人民一下就全部都富裕起来,然后就不用做事了。

    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那种状态,所以还是要让大部分人民都劳动,这样国家才能发展起来,才能确保不被其他国家超越。

    不过中华民国现在基本上也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尽管有在剥削,但是钱抽上去之后,却是用来建设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拿来当做个人享受。

    人的一声,苦与乐同样也是阴阳之道。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上层统治者如果乐过头,就会引发祸事的。就如明代,统治阶级过得非常舒服,有功名的地主不用纳税,中后期商人地位提高,而且又不收商业税,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明末的上层阶级日子是很好过,但是北方的下层阶级日子却完全不能过,最后乐极生悲,这才导致了明末的悲剧局面,一个偌大的国家,竟然会因为财政破产而灭亡,简直是闻所未闻。

    如今的财团,也就相当于一个超级国企,不过是隐形的,也不会给民众分红,但是会将钱人力物力用在发展上,而不是用在享受上。

    之所以要发展,还是因为未来必将有一场决定世界霸主的浩大战争将会爆发,中国如果不发展,就会错失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

    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剥削程度就更高了,因为那些经济殖民地要为中华民国生产轻工业产品以及重污染工业品,以及农业经济作物和挖掘矿产。为中华民国不断的生产工业商品,才是最主要的功能。

    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工人的工资不高,而且经常一天就是劳动十个小时以上,而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出口到中华民国。

    当那些商品出口到中华民国之后,本身价格很低廉,但是进入海关之后,这些商品的价格就直接与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商品价格持平,有些轻工业商品的价格甚至被拉高好几倍。而其中的利润自然也就是财团赚走了。

    而本土的那些轻工业工厂,民资首先要承担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同时在税收上因为中华民国开始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搬到那些经济殖民地去发展,因而那些使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工厂为了不倒闭,基本上都是搬到那些经济殖民地去了,留在中华民国的那些轻工业厂家,则基本上是使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

    是有先进生产设备,从而减少了工人的雇用数量。并且不用承担那么高的税收,使得中华民国的轻工业生产虽然规模大减,但是每一家轻工业工厂的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并且持续走上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发展路线。

    中华民国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模式变成中华民国的轻工业技术升级后,淘汰掉的工业设备才会普及到那些经济殖民地去。然而中华民国的厂家用更高级的生产设备。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就业工人尽管持续的降低,但是轻工业商品的生产数量,依旧可以满足全国三分之一的轻工业商品需求。而其他的三分之二的轻工业商品的生产,则分包到那些经济殖民地去了。

    那些经济殖民地就相当于中华民国的资本奴隶,不断的被中国资本压榨其劳动力,他们不断的工作,而劳动成果却是被中华民国全体大量享用。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厂家,不仅仅是走上技术为王的路线,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品牌,各种名牌正在不断的宣传。

    一件衣服,甚至是一把牙刷,都可以是牌子的,就是卖得更贵,不仅仅在中华民国卖得更贵,中华民国的那些轻工业商品同样也出口到那些经济殖民地,成为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有钱人所消费的东西。

    要是穿上一身中华民国的名牌,在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土鳖面前,绝对是‘高逼冷艳’,逼格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就像是后世中国那些争相购买苹果6的人,花个几千块钱,而在美国,苹果6最便宜的只卖199美元。之所以愿意花更高的几钱卖,而且还是排队去买,无非就是为了装逼用的。这个时候消费者消费的不是性价比,而是消费一张装逼的名片。

    那些奢侈品很多时候,质量并不比普通牌子的商品好多少,但是人家穿出去就是有炫耀的本钱,于是也就成为了装逼利器。

    还有一些奢侈品,甚至是质量不怎么样,但是价格就是奇贵无比,美名曰‘低调奢华’,但就是有人买。因为质量不是问题,问题是主流的装逼装备太过流行,已经不能满足那一部分群体的装逼需求了,这个时候就是要追求什么贵族的‘低调奢华’,才能彰显出与众不同。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非常高,尽管在本土售价很多时候不是很高,但是在那些经济殖民地,那些牌子货的售价拉高一两倍甚至都有人买。

    那些经济殖民地的人也不全是穷人,还是有很多人通过和中华民国合作,或者也有一些经济殖民地的商人接着发展的潮流发家的,也是有不少暴发户的。那些暴发户,实际上也就是在为中华民国贡献财富,大量消费中华民国的那些高端商品,成为中华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本土,中国民族财团也打造了不少奢侈品,用来给那些发财的商人消费的。现在财团大量放贷,加上市场又非常坚挺和景气,很多商人甚至不知道手上的钱要怎么花。大量的民资开始爆发出来,自然也成为了那些奢侈品的消费主力。

    在这场盛宴中,民资在笑。

    但是能笑到最后的,只有那些勤俭经营的民资商人。那些乱花钱的商人,大部分都会在最后死在沙滩上。

    此时因为财团大量放贷,很多民资得以发展,但是有一群民资商人却并不贷款,而是在稳扎稳打。

    这类的商人,有传统商人的特性。

    传统商人,对产业极为看重,别人就算是出很多钱也不会卖,而且不合股,手里有钱的时候绝对不借债。

    这种商人的经营策略尽管有些过时,但是时代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尽管这些企业会错过快速扩张的时期,但是他们却能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生存下来。

    这次经济刺激,基本上也就是大浪淘沙。

    按照此时中华民国的大好局势,机遇之庞大,可谓是百年难见。作为民资,只要有头脑,或靠魄力,或靠精心经营,总会出人头地。

    财团对民资的收割,基本上是建立在调控之下的,并不是明目张胆的去抢,财团不缺钱,只要在内部能用钱买下的东西,为什么要去抢?在外部对待异族,因为钱不在自身的资金循环圈里,自然是能省则省,动用黑帮倒是很常见。

    华人再怎么满世界跑,他们的根都在中国,他们在海外的钱再怎么多,他们对海外也没有归属感,最终那些钱都会大量的带回中国。

    中国不似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文化比较低级一些,对文化的归属感与依赖都比较小,所以可能会满世界到处跑,就像是美国人可以从欧洲移民过去,与亲属朋友一刀两断。但是中国人只要不是没办法活下去,一般很少会漂泊他乡,而且赚了钱之后,就会思乡心切,因为中国的社会有那种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气氛。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很多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因为高级的文化,是无法被低级文化所完全同化的。历来异族进入中国,都是被中国同化,而不是被异族同化。

    特别是在中华民国崛起后,全世界的海外华人,都争先恐后的将子女送回国内就读大学,生怕子孙后代与民族的发展脱节了。

    随着缅甸和马来西亚的独立,这两个国家也纳入了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体系当中,马来和缅甸的农业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另外同样可以发展一些工业。

    马来的排华情况没菲律宾和印尼那么严重,也让马来土著受到了更好的待遇。缅甸土著,处于中南半岛的范围,所以待遇还算马马虎虎。而马来和缅甸的华人,也和中华民国政府、财团胜利会师,互相配合之下,迅速在马来和缅甸取得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力。

    而中国资本,则在马来和缅甸独立后,如潮水般蜂拥而入,迅速在马来和缅甸收购了大量的资产。

    投资农业、矿山,以及制造业、零售业、水电通讯、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等行业的资本都有。

    各个经济殖民地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涌入进行投资,加上有中华民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做为支撑,所以就业都非常景气。尽管受到剥削,但是生产力得到了改善,所以在努力劳动之余,还是能吃得饱肚子,而且还有不少钱可以用作其他消费。

    这个时候那些经济殖民地还没什么钱,这个时候炒作房地产没什么前途,所以各个经济殖民地的民众尽管收入不是太高,但是房价什么的也比较低,所以都感觉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很多。

    一个全新的亚洲秩序,在中华民国崛起之后已经建立了起来。

    最悲剧的则是日本和印度,日本被打瘫痪了,而印度并没有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而得到解放,依旧处于英国的武力殖民政府统治之下,而中华民国则选择了和英国瓜分印度殖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