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民国战神 > 第338章 :产业分布

第338章 :产业分布

千千小说网 www.qqxs.me,最快更新民国战神 !

    几个主要的预算项目,占到了60%的财政预算,剩下的400亿则由其他部门瓜分,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山治水的预算再度提升。

    特别是治理山水方面,这次是真正的全国性的治理。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方面的政策也有所完善,扶持力度有所提高。而最主要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治理。

    黄河流域随着黄土高原的生态崩溃,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古代的中心区域,其地位实际上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的文明中心,实际上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如何让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过来,将黄河水土流失问题改善,这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投入的项目。

    拦沙大坝是要每年坚持建设的,这样可以将泥沙拦下来,使泥沙不入黄河,也使得这些富含有机物的泥沙能够留在黄土高原,而不是让黄土高原进一步的变得更加贫瘠。拦沙大坝所在的地方,绿化更加容易。

    这种拦沙大坝,以前都是黄土高原上的民众自发的建设的,从而在大坝的地方拥有更好的农业资源。但是这种建设量很小,毕竟民众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人力也十分有限。

    西北政府自从财政变得比较宽裕之后,以及在黄土高原上将人口大量迁移到西域省等地区后,黄土高原上的人口减少了,每年对黄土高原上的治理投入也增加了。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情况有不少改善,泥沙入黄的规模也明显减少。黄土高原上的植被恢复情况比较不错,到处都出现了绿荫。

    1920年华北大干旱,黄土高原的绿化遭到了一定打击。不过这个时候没有吃草根树皮的饥民,只要有降雨就可以很快恢复。

    1921年的财政预算中,中华民国预计明年投入到黄土高原上的治理费用将上升到10亿元。

    另外则是对黄河的治理,主要就是冬季对河床进行挖掘,将淤泥清理出来,并将淤泥运去肥田。河南等黄河流域省份经过历代的耕种,土地已经变得比较贫瘠了,这些淤泥中却是富含有机物。

    再有一个就是对华北各省的农用土地进行治理,采取轮流耕种制度。一个是施加堆肥,一个就是种上几年的小麦、玉米之后,在土地上种植牧草,以增加突然有机质的含量,种地还要懂得养地。

    中华民国现在不缺土地,更多的耕地正在不断开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轮耕变得非常可行。

    另外,在1921年,中华民国将实行农业订单制。并在全国成立各种农作物公会。

    订单制的好处就是调节市场产量,同时在市场上普及期货投资,使得农业成本恒定,售价也恒定。

    农民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做过山车,忽上忽下的。而大多数农民的眼界不高,价格一跌就把多年生作物给砍了。等价格上去了又懊恼不已,又有人被吸引进去,产量一次次的扩大、缩减,结果变得非常不专业。

    中华民国的农业施行订单制之后,那些机械化农业的土地种植什么,种植多少都将有中华民国农业部决定。

    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把土地空着。对于空闲的土地,国家将发放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就不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从而确保了农产品价格。

    另外期货市场的存在,也让农产品的售价能够恒定下来,从事农业活动的生产者就可以计算成本、收益。

    财团自然也是在农产品期货上赚钱的。

    农产品期货能吸引很多投资者进入,但是农产品期货是做多还是做空,财团是做有把握的,因为财团手上的耕地最多。另外,农产品是增产还是减产,财团的数据也是最准确的。

    就如后世美国国际财团做农产品期货,如果要做多,就宣布xxx产区减产,要做空,就宣布xxx产区增长。

    反正从生产到舆论渠道,都是财团控制的。

    财团做期货是稳赚不亏,即成为财团金融敛财工具,也是农民恒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工具。

    此前西北政府的农业也有一定的订单制经验,这次中央政府在全国搞农业订单制,波及的范围并不是全面的,而是在那些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的土地上进行农业订单制。那些未完成农业机械化的土地则不在此列。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主要的订单制作物。

    其中以棉花和大豆的订单制最为彻底,小麦的订单制也比水稻要彻底,水稻在南方还是有不少是人力种植的。不过随着城镇化的开展,以及粮食价格的下行,农村的人力种植水稻已经你赚不到什么钱了。

    也许相比以前,现在人力种植水稻确实是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别人在城镇当工人赚到的钱却是更高许多倍。所以南方的水稻种植规模正在大幅度的减少,而且是逐年递减。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这几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逐渐实现机械化种植后,农村基本上没有谁再种植水稻了。

    那些地主也纷纷转型,特别是在不动产税收开征之后。不是卖掉,就是转型种植经济农作物。

    南方的转型能力是很强的,首先南方的风水合适发展经济,南方人的经济头脑比较强,而且性格方面比较上进。

    其中以苏南、浙江、福建几个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最强,一个是在有沿海优势,另外这几个省的农业资源不够丰富,民众相比内陆更加勤劳。内陆省份则因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节奏很慢。

    山东方面的经济也非常不错,和南方的奢华相比,山东的企业家们,日子过得比较节俭,很多有钱人也都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吃着馒头啃着大蒜。

    广东方面的经济如今也很不错,但却和后世gdp第一的地位相比,却是大大不如。主要是广东方面的节奏实际上也比较慢。加上如今没有各省劳动力涌入广东,无法为广东创造丰厚的人口红利,而且中华民国的经济也不再是对外出口型,沿海城市虽然有优势,但优势并不是很大,所以广东经济只能说不错。

    华东沿海各省的经济转型基本上不用操心,而内陆的农业则因为平原更多,转型也容易,直接用机械化耕作,山区直接种树。

    不动产税收是5%,所以站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能够杜绝。空出来的土地,也有大量的投资者去投资,到底是投资果园,还是投资蔬菜种植什么的,市场有需求就有人投资。

    内陆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势头却是很好的,主要还是因为此时中华民国发展的不是出口型经济,所以内陆省份工厂极多。

    主要也就是集中在四川、湖北等省份,尽管四川的老百姓生活节奏比较慢,但是工业发展自然能够将生活节奏提上去。

    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以产业分布来做的。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大量农业人口转型为工业人口,人口迁移非常剧烈。人口快速集中到了那些有产业的城市,开始像后世的美国一样,形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中华民国的产业分布主要就是耗水比较大的产业放到不缺水的南方,并且要求有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水质污染。另外人口主要也是往南方集中,因为南方不缺水,华北的水资源要优先向农业供应。

    另外华北的人口,也向东北、西域迁移。

    北方的产业以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为主。南方则是以生产消费商品为主。机械设备从北方输出,北方则输入南方的商品,或者经济殖民地的轻工业产品。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因为沿海城市的轻工业可以由经济殖民地供应,毕竟那里有海运。而内陆没有海运,从经济殖民地进口轻工业产品运费方面不太划算,就在四川和湖北一带生产,然后供应周边各省,包括西北各省。

    西域省的轻工业商品,未来则将由波斯、阿富汗这两个经济殖民地供应。

    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则拥有不少军工业,中华民国高端军工业基本上都在这几个省份,此时中华民国彻底统一,这些高端军工业开始向湖南、江西、安徽这几个省扩散,这都是内陆省份,战略上非常安全,西北高端军工业则没有继续增长,主要还是因为缺水。但是西北的军工业却是最高端的,战略轰炸机什么的都是在西北生产。

    而比较低级的弹药生产之类,则是大量分布在西域省,这些低级的军用物资又是消耗量最大的。另外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这几个省份则有大规模的造船业。其中以上海、浙江、福建的造船业最为发达,军舰、商船、渔船被大量制造。山东造船业此时也迅猛发展,山东的机械制造也发展得非常迅猛。

    而华东各省,则是海军军工业的集中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如今则开始向辽宁、山东、江苏、广东这几个省份扩散。这几个沿海省份,除了拥有比较高级的海军军工业外,还有比较低级的军工业。

    毕竟西域省的军工业并不太合适海运,尽管主要的战场在西域方向,但是其他地区的战争也不会少,而且沿海省份有海运,比较方便军事物资的运输。

    因此中华民国形成了西域、华东两大军工业生产区域,中部则生产高端军工业产品。

    北方的军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域、山东,西北各省。东北和西域生产的是低级一些的军工业产品,甘肃、陕西、新疆则生产更高端的军工业产品。

    南方的军工业各省都有,沿海生产数量大,比较低级的军工业产品,以及发展造船业和海军其他军事装备生产。内陆省份则是生产高端军工业产品。

    军事技术研发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四川和西北各省,破坏性大的研发项目放在西北,西北有足够大的靶场。那种不需要进行破坏试验的研究项,以及不会造成污染的研究项目大量集中在四川,这里是中华民国最安全的省份,除了地震外,没什么可以威胁到这里。主要的地震带就是黑河到腾冲一线,可以进行规避。

    另外各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矿产的开采、冶炼,都可以形成一个个聚居城镇,加上金融、文化、政治等中心,也可以形成人口聚集。而商品制造同样也能形成大量的人口聚集,军工业生产、研发也可以聚集大量人口。

    进出口贸易、海洋运输、捕捞等等也可以形成人口聚集。

    这些产业通过财团精心的分布,形成了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域。中华民国的人口大量向那些产业聚集地迁移,华北各省的人口则是不断减少。

    华北水资源不够丰富,水资源要优先供应农业,所以华北人口自然是大量迁移到其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最为合适。现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在华北又不太适合发展那些耗水量大的工业,人口自然是迁移掉最好的。

    华北人口主要迁移到了东北和西域,以及南方一些省份。

    云贵高原上的人口也大量向其他省份迁移,那里不他适合发展工业,所以未来不会有太多的人口。云贵高原的人口,主要将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矿产开采,以及旅游业方面的活动。

    对于云贵方面的农业,就是能机械化的进行机械化,能农改的地方进行农改。不能机械化的地方,进行植树造林,而那些原始森林则直接封山建立保护区。

    另外一些地区,也进行风扇造林。

    主要是为了让那些少数民族能迁移到城市里去。西南的少数民族数量比较多,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是生活在山里,性格淳朴。民族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历史上尽管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作乱,但规模不会太大。

    要想进一步进行民族融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少数民族也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化人口,通婚个几代也就融合了。

    不过强制性迁移是不可取的,历史上对少数民族进行强制性迁移是一种惩罚措施,一般是针对那些作乱的少数民族。显然古代也意识到要消除少数民族叛乱,有效而人道的办法就是迁移到汉族较多的地方进行通婚。

    而当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让那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汉文化教育,让他们可以上大学,成年后自然不会回到山里生活,而是会选择融入城市。

    愿意继续留在山里过平静生活的也可以发展一下旅游业什么的。

    山里的少数民族构不成威胁,所以主要是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扶持。而山外的少数民族,性格也不是那么淳朴的,很容易与汉族发生矛盾,主要也就是进行汉化教育,并通过产业分布的方式,让那些学生进入社会后融入其他城市。

    西南的人口迁移也就比较频繁了,大量的农民迁移到了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海南则将在1921年正式建省,海南和台湾的产业主要就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污染的工业一个不允许进去。

    中华民国将把海南和台湾打造成农业花园省份,生态旅游省份。主要的产业也就是农业和旅游业。

    未来中华民国如果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则可以将全世界的有钱人都吸引到海南和台湾进行热带旅游。

    旅游这玩意,主要靠宣传,还有靠造景、生态保护,以及各种旅游设施的配套。

    到热带旅游,当然也可以去越南、暹罗、印尼等地,但是那里也许道路不通,也许生态保护不咋滴,又或者不太安全,更或者没什么好玩的设施等等。

    中华民国却可以讲海南和台湾打造成一个安全、生态、美丽的热带旅游区。靠本国的旅游业就可以支撑了,随着国民富裕起来,旅游业也将迅猛发展。

    还有国内各个名山风景区,另外还有西北那种粗犷风格的旅游地带,以及漠南、漠北(内外蒙古)的大草原,东北、外东北的林海雪原等等。

    另外中华民国现在地方的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遍地都是,旅游资源将变得非常丰富。

    加上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对于生态的破坏也大大减少,各种野生动物这个时代还是很多的,也都因为大量的保护区的建立而被保护了起来。

    大量的人口因为产业的集中而汇聚起来,也使得消费市场变得更大,而产值也变得更高。

    在那些人口少的省份,主要就是投资那些不动产,农业投资、林区投资、矿产投资,然后将农产品和原材料运往城市。

    而中华民国的户籍制度非常宽松,老百姓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迁移。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型成为工业化人口后,工人可以通过加入公会的模式,确保自己的利益。

    这些公会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财团。财团在给那些公会撑腰,避免工人被那些黑心民资老板剥削。而工人给财团做事,财团又不缺钱,而且财团要让工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所以财团能确保工人的利益。而那些黑心的民资老板就未必了,所以这个时候要有公会给工人出头。

    公会的背后因为有财团在撑腰,所以能对那些损害工人利益的民资老板进行起诉等等,执法机关也不敢偏袒那些民资老板,工人权益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最低的工资水平,以及加班、节假日工资翻倍、各种津贴的制度也得到很好的施行。没有工会的话,工人有时候怕被开除,对于不发放津贴、加班费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敢怒不敢言的,有了工会却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