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22

推荐阅读:
千千小说网 www.qqxs.me,最快更新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

    甘肃地形狭长,和相邻地区的接壤范围比较大,防卫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好在甘肃多山地,能直接出入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加上周围也都是和安王一样的势力,倒省却了安王不少麻烦。甘肃需要直接面对的也就是南部那一带,那是文昌帝的管辖范围。

    因着甘肃不是文昌帝主要对付的地方,安王应付起来游刃有余,已经连下几城。安王没有一气而下,巩固现有的地盘比继续攻占城池更为重要。安王知道自己的势力比不上文昌帝,逐步吞并融合各城百姓更为重要,战线有了纵深之后,更有利于他调兵遣将。

    说起来,文昌帝也挺悲催的,他虽然占据了锦朝最繁华的腹地,但周围盘踞着对他虎视眈眈的一众兄弟,战线被拉的太长,导致他只能集中兵力应对较近的几个势力,其他地方就有些松懈。同样是先皇的儿子,即使城池被攻陷,百姓对所谓的‘叛臣逆子’接受度很高,毕竟都是皇子,谁上位对于百姓们来说都是差不多的,谁也没比谁好上多少。在各位王爷的宣扬之下,文昌帝上位也不见得有多光彩。

    因此,各地战火多在各为其主的两方军队之中产生,愿意舍命坚守城池的状况极少发生,多数只是象征性地防守,一旦最前线的将士不敌,后方的城池大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摧枯拉朽地一座一座被攻占。并不是官员不想防守,而是若没有将士驻扎在城池内,在百姓们敷衍地配合下,光靠衙门和巡检那点子人手,又能防守多久?

    这点上,不止文昌帝,他的兄弟们也是一样的待遇。百姓对于谁坐上皇位真的不那么关心,只要是文昌帝的兄弟,一样都很名正言顺。这也亏得安王他们都很善待百姓,不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要是知道城池被破,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那谁还会不与城池共存亡?

    百姓看着好糊弄,真关系到了自己的性命安危,负隅顽抗那都算是轻的,借着厚实的城墙这一地利之便,就算没有军队坐镇,也得挠下敌兵一层血肉。锦朝内讧,和外族入侵不可混为一谈。如今的锦朝不是末代皇朝,兵强马壮的,饶是连年受灾,其底蕴仍在。况且这些灾难并非锦朝独自遭受,其他周边的国家也一样未能幸免。在同等的外部环境之下,锦朝领先的国力就不是其他国家可以相比拟的。若没有这场内耗,估计没个百八十年,他们想要追上都望尘莫及。

    安王说是要稳固后方,留给他的时间却并不多。若他不趁着文昌帝一心对付近处的兄弟这个有利时机,多占些城池,等以后文昌帝空出手来,增兵远地,他再想扩大势力范围难度就大了。

    文昌帝此时也有些骑虎难下,兵力多数集中在离京城最近的几处地方,远一些的地方他就无法顾及,如此一来,难免顾此失彼。一些地方文昌帝占了上风,别的地方形势就不容乐观。不是他不想改变,而是他的那些好兄弟,封地多在边关,可想而知,兵力都非常充足,别看他占了锦朝最肥美的腹地,总兵力并没有他的兄弟们加在一起的兵力多,这也是文昌帝为什么没有率先动手的缘故。

    若不是仁泰帝薨逝的不是时候,文昌帝必会先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几处,然后慢慢蚕食其他兄弟的封地。可惜,世上不如意之事占了十之八~九,他错过了最佳起兵的时机。一步晚,步步晚,再想弥补,所费心力那得是之前的好几倍。

    将士同百姓不同,不战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向对方投降的。由此那些有军队驻守的城池,攻城一方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根本就拿不下。兵不血刃的背后,代表的就是将领的临阵倒戈,至于其中的猫腻,那就不用详说了,奸细、贪生怕死……有着无数种可能。

    同样是锦朝的兵士,武器装备都差不多,人员组成也相似,文昌帝想要拿下近处的兄弟并非易事。边关屯兵众多,一开始文昌帝还能仗着兵力的优势,直下几城,越到后面,反扑力度越大。有着强大守军的城池,百姓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可有可无。驻守的军队会逼着百姓贡献力量,不从立即就死,看着悬挂在自己面前的大刀,百信们岂敢站着旁观?纷纷投身其中,一座座城池满负荷运作起来,真心不是那么容易陷落的。

    再说,文昌帝也不是高枕无忧。近处的兄弟,他是可以狠狠欺压,其他地方可就遭殃了。文昌帝原本想着速战速决,谁成想最后形成了拉锯之势,这边占优,那边就得失利,着实让他头疼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近紧远松,犹疑不决更不能成事。

    仁泰帝只是个守成之君,别的不说,唯有一点,却是锦朝其他皇帝都比不了的,那就是他生了一堆好儿子。仁泰帝之前的皇帝也有子嗣众多的,却没有哪位圣上能有他那样儿子众多,质量又都上佳的。仁泰帝身体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晚年,他为了自己能从始至终享受高高在上的皇权,始终没让哪个儿子占据上风,这也是导致皇子割据的最大原因。要是仁泰帝稍微注意一点,在意识模糊之前,安排好一切,那就不会出现如今这样糟糕的状况。

    锦朝再强大,若内耗久了,这种优势就会慢慢消失,真到了那时,再想后悔莫及就晚了。悬在头上的这把利剑众位皇子都心知肚明,只是他们现在也是身不由己,眼下的难关都难以度过,谁还管以后如何?

    自从发生了草原部落入侵之事后,安王将边关重新认真仔细搜寻了一遍,保证无一疏漏,势不让敌国再钻空子。托安王的福,这一年多来,西林县再没碰到过大军压境这样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那些漏网的敌兵,也早已被肃清,西林县百姓才能如此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往前推移,西林县百姓们也习惯了战争期间后方城镇相对安逸的生活。打仗后勤非常重要,粮草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筹集的,武器装备成了首要选择。西林县的匠户已经被征调,只有完成了军队下达的任务,才能自己接西林县百姓们的私活。

    外面打的再激烈,西林县百姓们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唯一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生活受到了战火的影响,闲着没事干的人大批量增加。一日两日尚可,长此以往却不是回事,太闲了容易滋生事端,季宣和可没那个闲心管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日子,他正在琢磨如何安排闲置的劳力。

    原本被他搁置的方案,又重新跃上了他的脑海之中。西林县荒地很多,只是都在荒郊野外,离人类聚居地有些距离。季宣和原想着打仗了,这些事情该当顾不上才对,谁会想到受战争影响,劳力会大量闲置?

    季宣和首先考虑的是城内百姓,村民有存粮的习惯,比起城内百姓,糊口反倒是比较容易。如今是夏初时节,山野田间到处都是野菜,粗粮混着野菜,好歹能糊弄过去。城内百姓则不然,出城找吃的不容易,最近的岷山是西林县城百姓最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的野菜一冒头就被人摘走,想要找到足够吃的,就只能往深处走。

    这不,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闲置的壮劳力,没活干,只能到山野间寻找生计,不说山外的猎物野菜,就连那些柴草都是手快有,手慢无,可以想象其中的竞争有多激烈。深山不好进,百姓多是成群结队,野物猎到不少,受伤在所难免。如今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的猎物乏人问津,只有那些比较稀罕的野物才受人欢迎。并非卖不上价,而是有价无市,大量人进山,导致猎物供大于求,卖不出去。

    不光是西林县这边如此,周边县镇都是半斤八两,想要将猎物卖到其他县镇也不现实。最终只有腌制起来供自家慢慢消化,粮食如此昂贵,他们没道理将辛辛苦苦猎到的猎物给贱价卖了,还不如留着自家吃,再不济攒着以后也好换些口粮。

    山林里猎物就那么多,真正的深山老林,普通百姓轻易不敢往里闯,蛇虫鼠蚁太多,防不胜防,在粮食尚能糊口的情况下,没多少人敢豁出性命以命博命。

    战火一起,货物流通就极为缓慢。西林县盛产的物资卖不出去,其他地方便宜的货物也送不进来。亏得锦朝还处于小农经济,各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流通不畅带来的影响没有现代那么大,日子不如战前滋润,倒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野物都不好卖,家养的自也没能好到哪去。不过家禽家畜也有个好处,那就是价格比猎物便宜,百姓偶尔还能买一些解解馋。季家庄子和西山庄子都养了大量牲畜,往日来钱的营生,现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好在这些就算不好卖,留着自家吃也不算浪费。

    虽说没几人不想吃肉,但真到了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还是粮食更为重要。总不能餐餐以肉为食吧?再说也没几家吃得起肉,亩产高的粮食自然就成了百姓们的首选。

    季宣和挑拣一番,选了离西林县城最近的几块荒地,打算组织人手去开荒。这回可不像西山庄子那样,谁开出来的荒地就归谁,办理田契的费用可以缓一年交,事急从权吗,这种例子以往就有,季宣和倒不担心触犯了律法。荒田本身就有免税三年的优惠,百姓不去开垦荒地,一则是因为这些荒地有些远,二则是契税不低,很多人不敢冒险。田地不是开出来就能有收获的,一个不慎,血本无归那就太糟糕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财富付之一旦,谁都难以承受。